遥感影像分类是遥感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植被分类尤其具有体表性,多门课程都在教学大纲中设计了分类尺度和精细度不同的植被遥感分类和植被结构调查的内容。
植被的光谱特征分析和植被计算机自动分类是植被调查基础的实验内容,对植被结构精细尺度调查、定量分析以及植被遥感的进一步的创新实践项目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目前已建成遥感实验室,主要用于摄影测量,在遥感概论等课程中可用于摄影成像实验,但由于各种地物模型的形式展示,尤其山区植被模型的状况与真实的植被结构不一致,且其光谱特征与真实的地物类型相差较远,如果用于卫星遥感分类实验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如果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细化。将增强该实验的使用效率,提高遥感分类及相关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其创新实践应用性。
目前需要遥感分类的课程主要包括《遥感概论》《数字遥感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地学分析》《遥感软件应用》《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与评价》《高光谱遥感及应用》《环境遥感》等课程。涉及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和海洋技术多个专业、2到4年级的多门课程。
该项目将选择连云港云台山林场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区域,该区域植被结构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对江苏海岸带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遥感分类教学的基础内容。由于很多植被分布在人不容易到达的区域,外业调查费时、费力且具有危险性,该区域的选择对遥感类课程教学和海岸带植被调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形象生动地传授遥感分析相关的知识,本项目团队遵循“学生为本-循序渐进-容错优化-科教融合”的设计原则,自主开发了山区植被遥感调查虚拟仿真实验。
(1)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基于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真实还原了山区植被生长状况,并提供了内容详实的知识点和知识角,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开展自主式的学习和探究,身临其境地通过“沉浸式”交互式操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实验。
(2)设置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实验环节。
实验依据《遥感概论》课程大纲和关键知识点建立了多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逐步完成“基础认知、分析设计、应用探索”三个层面的实验,循序渐进地开展“基本原理知识学习、设计分析能力训练、创新工程思维培养”的实践学习过程,充分掌握植被遥感调查的物理基础和分类算法原理,初步构建遥感植被调查的知识体系。
(3)实现容错探究、修正优化的实践操作。
实验结果错误或不理想时,学生可根据提示和评估结果进行多次尝试,实现实验结果的修正和优化,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设计、仿真验证、反复优化的工程设计思维,以及设计计算、实践操作和工程应用的能力。
(4)坚持科教融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遥感植被调查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在当前碳中和大环境下,遥感技术在植被调查中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凸显,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是当代青年学生使命和责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遥感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情怀和使命感。
(1)了解植被影像特征形成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包括成像的原理、植被光谱特征理论、不同植被结构影像纹理特征形成原理,在此基础上完成不同植被影像光谱特征分析实验。
(2)通过仿真虚拟平台认识了解各植被类型。通过仿真系统对植被进行较全面的了解,了解其生长特征、植被结构特征,并能与影像特征进行对应。
(3)完成植被分类样本和验证的选择。利用样本库对各种分类算法进行训练,线下完成植被分类,利用线上样本和评价方法完成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价,
(4)实验成绩考核。对不同样本区、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不同算法进行分析对比,并生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考核。
(5)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该实验对植被的光谱特征的成因、影响因素和特征结合实际植被类型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影像的分类,学生通过该实验,对遥感分类有深入的理解,对如何提高影像分类精度有更综合的分析,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以及对美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